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R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aiwan 2008

Destination

台灣 Taiwan

地理位置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邊綠,並與菲律賓板塊的會合邊緣,因此屬於板塊活動的活躍帶,因此常有地震的發生。總面積約有3萬6千餘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特性—

由於台灣位於北回歸的中央,而且黑潮主流流經東岸,氣候溫暖濕潤。此外,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而北回歸以北則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平均為20度以上,且雨量高達2500公釐。

台灣四面環海,有著不同的海岸地形:東部是斷層海岸;西部是隆起海岸(堆積沙岸);北部是疊置海岸;南部則是珊瑚礁海岸。是學習海岸地貌的好地方。

土質方面,台灣常見的土壤可約分為十種。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多為石質土和灰化土;100-1000公尺的丘陵區多為紅灰化土、棕色森林土和棕色土壤;在100米以下的地區,有紅棕壤、沖積土、鹽土、擬盤層土和砂性土。

人文地埋特性

現時台灣的人口約有2300萬,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633人。但城市人口分佈甚為不均,向台北及高雄兩大都會區集中,成了極化現象。

台灣在漢人移入之前,是南島語族原住民的居住地。受官方肯定的有13個族群,包活:『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此外,還有一些族群,但尚未得到官方承認。在考察過程中,到文化大學作交流時,當中有一位同學是阿美族的後代,但經過多年來的文化及血統的漢化,這一些原住民或會在原名之外,另有了一個漢名。

台灣曾日本統治50年,因此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力甚大,故主要影響台灣的文化可主分為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

—寺廟—

台灣並沒有劃一的宗教,但較多台灣人信奉佛教或道教等等,而且『拜神』的風氣濃厚,故有不同總類的寺廟。而且仔細一看便會發現當地的寺廟設計與香港和中國看見到的有所分別,滲入了台灣的本土特色,多用較鮮艷的色彩,而且裝修華麗,別具風貌。

由於佛教在台灣比較盛行,而且形象比較『入世』。台灣考察的第一天到的『佛光山』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們不單止有建築宏偉的大雄寶殿、更開辦佛教大學供信徒修讀、另設立了很多基金會、甚至網上提供資訊等等。當中我們可看到在台灣比較『入世』的佛教形式。

此外,台灣人的求簽方式也比較複雜,很多時有任何問都要向神明擲三次聖杯確定,來來回回,可能要花上大半天,這些也是台灣獨特的本土文化。

 

 

 

 

 

 

 

 

 

 

 

 

 

 

‧從以上不同的寺廟相片可觀察得到台灣當地的教文化以及寺廟特色,與香港的有所不同。

 

—夜市文化—

到了晚上的自由活動時間,同學們都把握機會親身感受一下台灣的特色之一—夜市。

在九天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經過了三個不同的夜市,包括:『六合夜市』、『逄甲夜市』、以及最多人認識的『士林夜市』。

『夜市』即是在一條街的兩旁擺設了很多小販形式的攤檔,售賣形形式式的小吃、飲品、也有一些售賣小飾物。到了晚上同學們都紛紛三五成群到夜市,一嚐台灣的特色小吃。而台北的『士林夜市』則規模較大,有些更附設座位,且較有系統性,因此廣受傳媒報導介紹。更有一些同學在士林夜市中成為被訪對象。

『夜市』除了是一種食的文化之外,我們亦可從中窺探了一個社區的形成發展。例如『逢甲夜市』所在的位置正是逄甲大學的附近,而由於顧客多是年青的大學生,所以除了小食之外,夜市中還有很多售賣服飾的店舖。這一些店舖慢慢的聚集一起,形成了夜市,更是一個小型社區。當中的互動關係,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地理課題呢!

台灣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夜市,每一晚都非常熱鬧,多次被各地傳媒介紹。我們參觀當日,有同學接受當地電視台訪問!

Itinerary and Schedule

在2007年12月27日至2008年1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舉行了九天的台灣考察,考察路線由南至北到不同的台灣縣市。是次考察由伍世良授及李詠鑾助教帶領,參與學生為大二至大三學生共四十七人。

海外考察為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本學科生之必修科,學生於在學三/四年期間參與兩次的海外考察,是次台灣考察為其中之一。

—考察目的—

通過是次考察,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和學習台灣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包括海岸地貌、森林公園、地震及溫泉區等等,了解當中的資源開發、發展、管理及保育的課題。此外,學生到了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了解台灣過去發展的過程和挑戰,以及如何利用台灣的長處來決定將來的發展路向。學生有機會跟三所台灣著名大學的師生作交流,了解不同地方的大學文化。

香港 > 月世界 > 佛光山

考察內容:地質形成及風化侵蝕;台灣其中一個重要宗教的近代發展

DAY 1

27/12/2007

高雄 > 墾丁 > 墾丁森林公園 > 貓鼻頭 > 鵝鑾鼻 > 龍盤公園 > 水火同源

考察內容:自然森林區保育及管理;海岸地貌

DAY 2

28/12/2007

高雄 > 台南 > 國立成功大學參訪

考察內容:大學文化學術交流

DAY 3

29/12/2007

台南 > 嘉義 > 阿里山森林公園

考察內容:自然森林區保育及管理

DAY 4

30/12/2007

嘉義 > 日月潭 > 逢甲夜市

考察內容:社區對夜市形成關係

DAY 5

31/12/2007

台中 > 地震博物館 > 火炎山地質研究 > 北投?泉出口 > 台北

考察內容:地震課題;地質形成及風化侵蝕

DAY 6

01/01/2008

台北 >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參訪 > 中國文化大學參訪 > 陽明山 > 士林夜市

考察內容:城市發展;大學文化學術交流;夜市文化

DAY 7

02/01/2008

台北 > 九份 > 野柳海濱風景區 > 淡水 > 海蝕洞

考察內容:海岸地貌

DAY 8

03/01/2008

台北 > 國立台灣大學參訪 > 香港

考察內容:大學文化學術交流

DAY 9

04/01/2008

Research Content

鵝鑾鼻

鵝鑾鼻位於台灣的最南端,鵝鑾鼻的燈塔照程?20海哩,有『東亞之光』的美譽。當時燈塔建成的過程牽涉多個國家。

鵝鑾鼻燈塔的建成過程可十分曲折,當中牽涉多個國家。當時美國商船在該處沉沒,因此英美兩國要求建燈塔。當時為了防止原居民的擾亂,故燈塔附有炮台及槍口。其後中國在台灣被日本侵佔時,炸毀了燈塔。重建後,又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炸毀。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政府再次依燈塔原貌重建。

在一月一日,新的一年開始時候,我們到了九二一地震教育園看一次大自然給人類的慘痛經歷。

由於台灣位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會合邊緣,因此常有地震發生。九二一地震發生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規模強度達至芮氏七點三級,造成二千多人死亡,八千多人受傷,經濟損失更高達三千億新台幣。地震發生後,政府決定將當時位於地震斷層的光復國中的遺址保留下來,並改建成為地震博物館,講人們對地震有更多認識,以及提高地震災難意識。當中有不同的場館,有的保留了當時地震的照片及影像,還有一些場館有可讓觀眾親身感受地震的震盪力。

很多同學參觀過後,明白到也感受到地震及大自然的威力,更感到生活在非位於地震帶的香港,是很幸福的事。

參考資料:921地震教育園區網頁: http://www.921emt.edu.tw/main.asp

台北市為台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對台灣十分重要。參訪當日,都市發展局職員向同學們講解台北市的發展過程,台北獨有的優勢,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優勢發展整個台灣。當中涉及交通規劃、人口特徵、經濟的配合,訂立台灣未來發展方向。其後同學們對於台灣的機車問題及其交通安排有感興趣,發展局職員亦樂意一一解答同學的問題。同學們在當中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大大加深認識,獲益良多。

鵝鑾鼻公園

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在海邊棧道的附近,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石化了的珊瑚,以及一些常見海水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例如一些蜂窩狀的石。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耐鹽性的植物。

貓鼻頭位於恒春半島的鈿南頂端,在台灣海峽與巴士峽的交界之處。海岸長時昌間受海水侵蝕,再加上風化作用,故有崩崖之地形出現。此地被名為貓鼻頭,是因為在海崖底端的南海洞口前,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形似蹲伏的貓。但很多同學都認為需要一點的想像力才可以看到那一隻『貓』。

野柳風景區位於野漁村東北面突出海岬上,由於海蝕平台長期受到海浪的侵蝕,以及面向海風的長年累月的風化,因此形成了很多奇突的岩石形態,甚有教學價值。這些暴露了的岩石,當中含有許多堅硬的鈣結核,因此在風化的過程中未被侵蝕而形成突起的形態。

這一些外形奇突的石塊,人們會根據它們的外表而命名,當中包括:『燭台石』、『蕈狀石』、『豆腐石』等等。有一些石塊上發現一些海洋生物的化石。在眾多石塊之中,有一稱為『女皇頭』的最為人所熟悉,因其他表似一個側面而戴上皇冠的女皇頭部。可惜,旅客不依指示警告,用手觸摸石塊,加速自然的侵蝕速度,終有一天女皇的頭部會斷開。由此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境保育及管理的措施。

基隆海蝕洞面向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每當有海浪拍岸,都是氣勢磅礡。

阿里山森林公園

阿里山這個名字多人都不陌生,卻未親身遊歷。所以很多同學得知有機會到阿里山,都很期待。其日出也很聞名,只可惜山上的酒店不足,我們此行未能一睹『阿里山日出』,只能在山上遊覽一番。

阿里山面積約有一千四百公頃,由18座大山組成,是屬於玉山山脈支脈,具備了熱、暖、溫三帶氣候,我們可以從沿途的植物特性略知一二。在阿里山中,有很多下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木,真的很高大,需要數個同學伸出雙手才可以把樹幹完全圍繞。

沿途教授從地上『就地取材』拿起樹葉教導同學如何分辨外型十分相似的公樹和柏樹。此外,阿里山上有很多過百年甚至千年的大樹,教授在教授同學們一些推測樹木年齡的方法。大自然真是一個很好的課室,到處都充滿知識,同學們也可以輕鬆的在美麗的大自然環境中學習。

由於阿里山的遊覽區約位於海拔2200公尺之處,因此在日出及日落的時候會比較大霧。在上山和下山的途中,我們都可從窗外看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雲海。而且還可以看到香港沒有的櫻花,雖然還未到盛放的月份,看到一點點也很美。

墾丁森林遊樂區是台灣的熱帶區域國家公園,是整個墾丁國家公園的其中一部份。

跟阿里山森林有一些不同之處,墾丁森林公園除了自然的植物外,還有一些溫室的小型植物。此外,在公園內,還有很多不同的岩石峭壁,例如:『一線天』、『仙洞』等等,這些大都是由珊瑚礁石的石質,因為墾丁一帶正是從海面隆起而形成的。

在九天的行程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有機會與台灣三所著名大學的師生作文化交流,包括: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藉此機會,學生可以與當地學生溝通,了解彼此的大學生活文化,以及互相了解不同大學不同的地理系的特色,是難得的機會。

—到國立成功大學參訪—

國立成功大學共有七個校區,當天我們到了『成功校區』、『光復校區』和『建國校區』考觀,便花了一天,可見成功大學佔地之大。而且當中許多建築物均保留故色故香的紅磚外牆,環境十分舒適。

我們參訪了地球科學系、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和近海水文中心。向我們展示了一些大型先進的儀器,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故海洋方面的研究會較偏重,在近海水文中心裏,研究員向我們講解如何收集海面的數據作出分析研究。參訪後,加深了學生對於著重科學及數理分析的地理知識範疇,獲益良多。

屹立於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物大多設計新穎且配備先進的設施。我系得到文化大學師生熱情的招待,先吃過台灣特色的便當,學生們便分為小組參觀文化大學。其中他們的體育大樓特別室之多,加上暖水泳池等等,真令我們為之一嘆。再到了國際學術會議時用到的演講廳,以及演講廳外位於陽明山頂的瞭望台更可以鳥瞰整個台此市,實為一次難得的經驗。參觀期間,兩地學生彼此交流,大學言談甚歡,有不少學生更交換了聯絡方法,方便日後再有聯繫。我們亦很感謝文化大學為我們所預備的參訪活動。

到了九天考察的最後一天,到了國立台灣大學作參訪。早上,一班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系會的學生,帶領我們參觀台大校園,更教我們認識辨認途經的植物品種,以及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戰時仍然留下的建築物。此外,更帶我們一嘗台大農學院的自設農場出產的鮮奶和蔬菜。由於在香港沒有森林環境學系,所以學生都對這個系很特別和對他們的課程感到興趣。午餐吃過便當後,台灣的學生會自動自覺將紙飯盒、木筷子及廚餘分門別類才棄掉,以方便回收,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